Q1:什麼是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?
A:所謂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,又稱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學校,指學校主管機關,與受託人簽訂行政契約,將學校全部委託辦理,委託辦理之學校仍屬公立學校。
Q2:轉型公辦民營會影響宜梧在地學子所享有的資源嗎?
A:不會。依然是公立國中收費,且由基金會引進更多資源,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支持。本校轉型為實驗學校後,已調整為大學區,戶籍只要設在雲林縣即可就讀
Q3:轉型公辦民營後,會擠壓到宜梧在地學生的入學名額嗎?
A:不會。優先保障在地畢業生的名額,招生對象如下:
(一)保障原學校學區優先就學。
(二)教職員工子女。
(三)原學區外,學生三等親內家長世居口湖鄉者,學生優先於其他地區的學生就學。
(四)雲林其他鄉鎮學生,若滿額以呼應辦學理念、住宿條件和通車的需求進行專業評估,或以抽籤決定。
Q4:為什麼宜梧要轉型實驗學校?
A:因人口外流、少子化等因素,致使在地學生數逐年下降,若不積極招生將會影響宜梧的班級數,屆時將會出現教育處補助款減少、行政處室縮編、教師員額縮減、教師超額等問題。且教師人力縮減又需負擔同等大量行政工作,連帶影響老師教學品質,導致教師流動率提高、師資不穩定。
Q5:轉型成公辦民營的實驗學校是不是代表學校不重視成績?學校要如何兼顧課業與學生的多元發展呢?
A:我們秉持著「51%的品格力、49%的學習力」教育理想,不只重視學生的品格力發展,也重視學生的學習表現。因此,我們除了透過各項多元創新教學、數位教學、外師支援、個人學習自主學習策略等等,幫助孩子在學科上適性學習,讓學習效果最大化,也積極推動教師的嚴謹教學及學思達的教學模式,讓每一堂的教學效能達到最高。
另外一方面,透過回歸生活本質的專題研究與實作課程(PBL),激發學生的創意、批判性思維及問題解決能力。並藉由社會情緒學習(SEL)的鍛鍊,讓學生在自我管理上、與人互動上能有更負責任的行為。並透過品格推進、學科課程與實驗課程並進的安排,幫助學生獲得全面性的成長。
Q6:學校未來發展的特色為何?課程會有什麼變動?
A:延續前面所述,KIST實驗學校皆依循教育部課綱進行課程發展,因此,學生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仍依課綱內容設計。
教育部部定課程與校訂課程的時數與一般公立學校相同,而為達成品格力、學習力及文化力的全面發展,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上,會依循兩大方向些微調整:
1.非認知能力培養:全校性推動品格力等非認知能力的發展,例如:社會情緒學習(SEL)與KIST七大品格發展等,在宜梧國中與宏達文教基金會合作品格教育的基礎上,持續深化。
2.學科學習:導入數位工具發展差異化教學、專案與問題導向學習(PBL)等學習策略,以提升學習弱勢與學生落差太大的挑戰。
因此,宜梧轉型後將是一所以品格為優先的全人教育學校。
Q7:誠致教育基金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單位?該會是否有協助其他學校轉型公辦民營的成功經驗呢?
A:誠致教育金會為全台灣最大的公辦實驗學校聯盟(KIST學校),長期以來接受各縣市政府委託,協助許多偏鄉學校成功轉型,有豐富的協作經驗。113學年起, KIST 學校已擴增至十二所,分布於新北、花蓮、雲林、嘉義縣等地。
以KIST:雲林縣樟湖生態國中小、KIST:拯民國小為例,兩所學校在轉型為KIST學校以前,面臨廢校危機,然而誠致教育金會接手後,整合學校教師、學生與社區的力量,打造出屬於KIST學校的品牌,幾年下來的努力,兩所學校皆已成為台灣辦學績優的指標型卓越學校。
Q8:轉型公辦民營就變成私立學校了嗎?基金會是否以營利為目標?
A:絕對不是。轉型公辦民營後宜梧國中仍為一般的公立學校,學雜費仍按一般公立學校標準收取,但卻因為導入誠致教育基金會後,可以享有更多資源喔!換言之,基金會並不會跟學生收取任何費用,反而是挹注經費協助學校各項發展。
基金會重視教育影響力,這幾年來除不斷地與國內外教育體系串連(研華、學思達、TFT、臺師大等),更創造出許多與跨領域企業合作的機會(中華電信、麥肯錫團隊、扶輪社等),為KIST學校導入更豐富且多元的教育資源。
Q9:現有學校之教職員工,工作權益是否受影響?
A:不會受影響喔!依據《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條例》第11條、第14條,各該主管機關就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前,原學校依教育人員、公務人員相關法規聘任、任用之現有編制內校長、教師及職員,於委託日隨同移轉至受託學校繼續聘任、任用者,仍具教育人員、公務人員身分;其任用、服務、懲戒、考績、訓練、進修、俸給、保險、保障、結社、退休、資遣、撫卹、福利及其他權益事項,依原適用之教育人員、公務人員相關法規辦理。
原學校現有進用之工友(含技工、駕駛,以下簡稱原學校工友)於委託日得依原法規留用,或隨同移轉至受託人;隨同移轉至受託人者,於委託日依其適用之退休、資遣法令辦理退休、資遣,並改依受託學校人事管理規章辦理。
Q10:學校名稱是否會改變?
A:轉型後校名不會改變,持續努力延續在地文化,傳承在地精神。